Search

巷仔口社會學 x 野人文化 彩蛋活動
【王宏仁導讀《#你這個娘炮》:我的異男養成記:陽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巷仔口社會學 x 野人文化 彩蛋活動
【王宏仁導讀《#你這個娘炮》:我的異男養成記:陽剛、恐同與「登」大人】


小編在升上國中之前,一直是一個哭點蠻低的男生,有時候被媽媽罵個兩句,就眼眶泛紅、要哭要哭的。這種時候,家人的反應絕對不是安慰我,我媽會大聲斥責我男生不可以這麼愛哭,我姊則會像抓到把柄一樣趁機嘲笑我是愛哭包。同樣是哭泣,發生我姊和我身上,家人們的反應卻是天差地別,這應該是我「異男養成記」的第一課:學會控制哭泣。後來,一直到成年後,哭泣作為一種情緒發洩的方式,逐漸在壓抑中被遺忘,強調男性要具有陽剛氣質的父權文化,就這樣剝奪了我一項減緩悲傷與壓力的生理功能。


同婚法案一週年了,法案象徵的不只是對同志權利的保障,更是對於保護性別認同自由的宣示。「玫瑰少年」葉永鋕的媽媽陳君汝女士曾說:「葉永鋕還來不及長大,我不會知道他是不是同志」,葉永鋕僅僅是因為性別氣質陰柔,就遭遇同學霸凌、最後離開這個世界。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的王宏仁老師,在今天帶來他的「異男養成記」,宏仁老師用他深入淺出、笑中帶淚的成長故事,告訴我們性傾向與性別氣質如何在生理男性的生長過程中被檢閱、確認、灌輸、或甚至成為人身攻擊的標的。今年同時也是葉永鋕逝世20週年,如果他還活著,現在他已經35歲,他又會如何訴說他的「異男養成記」呢?


我們歡迎所有的巷仔口社會學的粉絲與讀者,在台灣同婚週年與葉永鋕逝世20週年的此刻,一起加入「異男/異女養成記」的分享行列,請大家在留言中和我們一起分享你們的「#異女養成記」或「#異男養成記」,長短不拘,要詼諧、要嚴肅都可以。讓我們的故事,帶給因性別認同而遭受壓迫的人一絲力量。


同時, #巷仔口社會學 與 #野人文化 合作,只要 #按讚+#公開分享(記得設定公開,我們才看得到喔!) 本則貼文,我們將會在 6/3(三)抽出「三位」粉絲,贈送《你這個娘炮:校園與同儕如何建構青少年的男子氣概?拆解陽剛氣質、性、身體的社會學新思考》電子書(#Readmoo版本)。


文章連結:https://twstreetcorner.org/2020/05/27/wanghongzen-16/

《你這個娘炮》書訊:https://reurl.cc/nzx3R2

圖片來源:圖文不符,https://reurl.cc/qda4ZE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街頭巷尾,是一般人最常出入的地方,也構築了基本的社區。在這裡,我們看看台灣的日常生活社會如何運行。
View all posts